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文化活动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 正文        
横竖间的精神灯塔:书法家张建威以笔墨传承红色精神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7/26 阅读:2596次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网 双击自动滚屏

    第二届汕尾市文艺奖评选揭晓,一幅名为《延安精神赋》的楷书作品在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书法类金奖。当获奖消息传来,创作者张建威既荣幸又激动。对他而言,这幅耗费近两个月心血的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其获奖意义远超过个人荣誉的范畴。

    横平竖直里的精神根基

    张建威的书法之路始于少年。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下开始接触传统毛笔书法,为这颗兴趣的种子浇灌了最初的养分。

    他选择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入门基石。“老师常说,楷书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横平竖直里藏着规矩,”张建威回忆道,“把笔画练得扎实了,再学行书、草书才不会‘飘’。”这种对书法根基的敬畏,贯穿了他此后的艺术生涯。

    在漫长的学书历程中,张建威从唐楷的严谨出发,涉猎欧阳询的险峻、柳公权的劲挺,最终在魏碑中找到了新的艺术突破点。在书法家刘广文的悉心指导下,他临摹《张猛龙碑》等经典,领悟魏碑“刚健雄强又不失灵动”的气韵。这段经历被他称为从“立规矩”到“破规矩”再到“融规矩”的蜕变,最终形成了他融合唐楷精严与魏碑雄健野趣的独特风格。

    楷书笔墨镌刻延安之魂

    当汕尾市文艺奖的征稿主题聚焦革命精神传承时,韩邦亭所作的《延安精神赋》自然进入了张建威的视野。这份文本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的韧劲、理想信念的坚定”,与他的艺术追求产生了强烈共鸣。

    创作过程成为一次精神的朝圣。“书写时,仿佛不是单纯落笔,而是在用笔墨‘重走’那段岁月。”张建威试图在楷书的静态法度中注入延安精神的动态力量。他精心处理每一笔的“稳”与“劲”,每一字的“正”与“勇”,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核心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被观者真切感知的笔墨温度。

    这种独特的精神表达,使这幅作品在随后参加的“翰墨薪传”广东省教师书法展中再次斩获一等奖。张建威认为,扎实的技法功底固然重要,但作品蕴含的“精神独特性”才是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

    艺术家的使命责任

    作为党员,张建威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有着更深层的责任感。他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断视为对党初心使命最深刻的诠释。“这根红线,串起了从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部追求。”对他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传递政治信仰的特殊媒介。

    面对当代年轻人与革命历史的疏离感,张建威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桥梁作用:“用无声的笔墨,在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当下之间搭建一座桥。”他相信,年轻人能在欣赏中理解,在理解后认同,最终让延安精神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十余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张建威始终探索如何将这种精神传承融入教学。他常向学生讲述老一辈书法家的故事:沙孟海在抗战时期以笔墨宣传救亡,启功于困境中坚守学术。这些故事比单纯讲“要艰苦奋斗”更有感染力,尽管学生最初可能不解其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主动将精神内涵与自身成长结合。

    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

    张建威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毛笔书法领域。他在硬笔书法方面同样造诣深厚,曾获广东省规范汉字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他重视硬笔书法,源于它与当代生活的“贴身性”。“钢笔、中性笔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工具,”他指出,“硬笔书法更像‘生活里的美学课’,让每个人都能在提笔落纸间,既写好字,也写好生活。”

    近年来,他的艺术履历愈发耀眼:2020年“文翁杯”最高奖、2021年“品翰堂杯”精品奖、第八届广东省“南雅奖”书法入展奖……这些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笨功夫”与无数次自我较劲的时刻。在平衡创作、教学与生活方面,张建威找到了独特的融合方式--教学中的“中锋用笔”讲解常引发他对创作线条的思考,而学生常见的“结构松散”问题也提醒他在创作中注重空间的紧凑。

    当被问及未来创作方向时,张建威明确表示将继续聚焦革命主题。“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源于书法艺术与革命精神的天然契合。”他计划将创作视野投向“乡村振兴”主题,尝试在书法中融入乡村特色元素或民间艺术色彩,让这门古老艺术真正走进乡村文化建设。

    对有志于传承红色文化的年轻书法爱好者,张建威的寄语朴素而深刻:“只要你笔下的每个字都带着对时代的理解、对信仰的敬意,哪怕现在写得不够完美,这份初心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承。”

    在横竖撇捺间行走三十余载,书法对张建威而言,早已超越了技艺的磨砺。“这是一辈子的‘修行’,”他总结道,“以笔墨磨心性,以文字观时代--在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守得住文化根脉,追得上时代光芒。”

    这位书法家的艺术人生,恰如他笔下那幅金奖作品:在墨色浓淡间勾勒历史厚度,于方正结构中挺立精神脊梁,无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信仰与一个艺术家的担当。

    编辑:黄镜群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墨绘戏韵——李文培水墨戏曲人物画展”在滕州盛大开幕 [ 2025/7/28 ]
  不惑而熠·时光温成 [ 2025/7/28 ]
  中共昌南书画院党支部举办庆祝建党104周年书画创作笔会活动 [ 2025/7/28 ]
  「毕加索:纵情寻美」全球首展盛大开幕 [ 2025/7/28 ]
  横竖间的精神灯塔:书法家张建威以笔墨传承红色精神 [ 2025/7/26 ]
  鹭影禾香:一曲西秦古韵唱响现代乡村振兴新篇 [ 2025/7/24 ]
文化活动       
该栏目下暂时没有分类
最新资讯        
“墨绘戏韵——李文培水墨戏曲人物...
不惑而熠·时光温成
中国艺术邂逅国际管理,构建国际风...
中共昌南书画院党支部举办庆祝建党...
这个暑期用鸿蒙 5开启缤纷夏日,多...
「毕加索:纵情寻美」全球首展盛大...
暑期出境游用鸿蒙 5解锁新体验,海...
横竖间的精神灯塔:书法家张建威以...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5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