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0/10/15 阅读:4743次 来源:编辑部 双击自动滚屏 |
毕淑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其中《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长》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阿里·生命主题
毕淑敏每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毫无例外地都以生命和死亡为主题。有果必有因,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使她形成了这种结果?面对这个问题,毕淑敏又一次开始了她对阿里生活的回忆,她说:那里给了她生命的根。
毕淑敏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她在阿里的冥想。年轻时,毕淑敏曾有一段在西藏阿里的经历,正是那里的严酷使她开始思考起人生本质这样严肃的问题。现在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西藏,称之为"第三世界",因为那里的确能令人产生很有质量的思考。毕淑敏去西藏时还是一个只有16岁的小丫头,之前她的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舒适的,小毕淑敏自然也就有些娇生惯养,对即将面对的西藏、边防线、缺氧状态、-40℃这些词汇丝毫没有概念。突然间来到西藏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它极端的自然环境使毕淑敏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恐惧。同时这种地理空间的极度变化让她从城市---这个社会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走了出来,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单纯的自然。让她能够由一个自然人的角度重新思索社会人这个概念。人在城市里总是感觉自己很强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上网就可以知道美国刚刚发生了什么;地铁、飞机这些现代化的工具把人的活动空间大大拉伸。可是当一个人站在广袤的西藏,一种对自然和对天地的敬畏感会油然而生,也会顿悟单个的人是多么的渺小。
阿里的日子也是很寂寞的。大雪封山是经常的事情,和家人通信不畅,无法了解山下的变化;女兵们也早已把所有的鸡毛蒜皮都说完了,一点说话的素材都找不到了;部队的男女比例是一千比一,这种极为悬殊的比例也让女兵们不能与异性有任何关系的交流。于是余下了大量的时间,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毕淑敏就只能一个人去发呆,说好听点就是冥想。毕淑敏那时常常一个人裹着厚重的军大衣坐在山顶上,白天面对温暖的日头,晚上面对寥远的星空,苦苦冥想、思索。她思索了很多能拿出来思索的问题,不过最多的就是: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将怎样走过一生,这三个最简单而又最根本的哲学问题。说起来有趣,毕淑敏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哲学问题。只是觉得必须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否则人生将会没有根,从而失去坐标。
阿里的寂寞让毕淑敏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是谁?毕淑敏认为是进化的结晶,科学一直在证明着人类的进化是多么艰难。而千百万年的进化和许多的偶然之后最终有了我,这是多么不容易!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很多灿烂的文明、进步的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晶,我们应该去继承它们,这是生命本身赋予我们的责任。就比如东方人有责任去传承、弘扬东方的文化。第二个问题,到哪里去呢,毫无疑问死亡是最后的归宿。可是在死亡之前生命还在人的手中。死亡不是我任能控制的,它是恒定的,可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却是变数,人可以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一个人将怎样走过一生,这取决于他自己,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就要把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让生命留下我的光彩,不仅自己快乐,也对这个社会、对与其他一样拥有生命的人有帮助,有价值。这是毕淑敏的灵魂对三个问题的解答,是她的人生哲学,奠定了她的人生基调。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