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常来相城 心想事成 | 方砖“绣”乾坤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5701次 来源:文旅中国 双击自动滚屏

苏派砖雕,以江、浙、沪为代表,起源于宋代的御窑“金砖”,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苏派砖雕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苏州辈出的文人墨客。为苏派砖雕的工艺师们提供着良好的艺术辅导和优秀的图案;苏式园林的营造,为苏派砖雕提供了展示技艺的机会。苏派砖雕因此形成。

 在相城,有着许多位起源于民间技艺精湛的砖雕艺术家,刘一鸣就是其中一位。

由于祖父辈、父辈均是木匠里的行家能手,架屋、造船、制家具,样样在行,并且能用木料雕凿出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等多种花纹来装饰床柜窗户,又能在砖上雕刻出各种图案,满足建筑装饰的各种需求。耳濡目染之下,刘一鸣从小就跪在板凳上雕雕刻刻,12岁就开始学砖雕,高中毕业时就已练就一门好手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师傅”。

1978年,刘一鸣如愿考入苏州工艺美校,勤工俭学学习雕塑,先后从事过石雕、木雕工作,生产过红木家具,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砖雕艺术。

在他看来,传承和发展砖雕事业,离不开前人的智慧经验,为此,他不辞辛苦,各地造访砖雕古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视野的开阔,实践的深化,也让刘一鸣的砖雕作品更上一层楼。2000年,刘一鸣成立了“苏州九龙砖雕艺术研究所”,传承和弘扬苏派砖雕艺术。

2003年,刘一鸣为世界第二十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主会场设计制作大型砖雕作品“姑苏繁华图”和“锦绣苏州”大型照壁,精湛的雕刻技艺令到场的每一位专家啧啧称奇。

不止于此,2003年,撰写《古建筑砖细》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为杭州湘湖国家级度假区设计制作“忠孝节义”大型砖雕八字墙;2010年,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制作砖雕贵宾厅……他的作品也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

一幅优秀的砖雕作品,可以令人爱不释手。但如果作品是用于建筑装饰,那在考量作品的雕刻质量之外,必须要遵循如下规则。一是刘一鸣家祖传的砖雕六看,即:一步看、五步看、十步看、秀才看、财主看、官府看,前三看是距离,距离决定图案疏密大小,后三看决定题材,题材因人而异,恰到好处。二是砖雕的三个关系,即:砖雕与建筑的关系、砖雕与环境的关系、砖雕与人文的关系。这是砖雕手艺以外必须研究的课题。

因此在创作每一幅作品前,刘一鸣都要将相关背景、建筑风格、主人身份等一一弄清才肯动刀。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国画、平面画等二维图像,砖雕是三维的,因此在起稿时很是讲究,“砖雕很容易裂开,起稿时就需要根据其特点,考虑到雕刻中会遇到的问题。画的时候就要能雕,不要画得很俏,后面雕刻起来就比较难,哪里坏掉了,这块砖头可能就会报废了。”刘一鸣说道。

采访时正值三伏天,刘一鸣拿着刻刀在厂房中刻样,汗如雨下,见状,摄像小哥轻声说道:“刘老师,您不用使太大劲儿,我们拍一下您的动作就行。”刘一鸣笑了笑:“专业上的事可不能马虎。”

一幅完美的砖雕作品离不开上好的砖坯,苏州砖雕均采用质量上乘的砖坯。其制作程序是:修砖、构思、设计、上样、刻样、打坯、出细、磨光等。砖雕用料极为考究。其泥材来自苏州阳澄湖周边地区地下的湿泥,经过1300°高温烧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断之无孔,敲之有金石之声,安装在露天墙上,冰霜雨雪不能侵蚀,具有千年不腐的特点。

“我现在碰到的问题就是在这,我准备做《乡愁》系列砖雕作品,现在画了一点,但是料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就不想开工做。”刘一鸣展示着他的手稿:弟弟妹妹在农田里干活、交公粮、插秧、一家人分工锤稻草、摇草绳……这些场景在刘一鸣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次,他拿起笔,将这些画面一一记录下来。

的确,对刘一鸣来说,花两个月时间做在一块不满意的砖上,是有点不大情愿的。因为《乡愁》系列作品对生长在阳澄湖畔的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是本地人,此生离开这个地方不到五年,对这里的情节比较深,我就想反映八十年代左右农村生产生活学习的场景。”

当然,刘一鸣还是有些“私心”的。

“苏州现存最早的砖雕门楼当数网师园建于宋代的万卷堂砖雕门楼,明代的砖雕门楼要数洞庭东山‘明善堂’保存最为完好……”说起苏州的砖雕代表,刘一鸣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些作品他不知研究欣赏了多少次,“古人留下来的东西,我们推崇为古董,那我们这代人呢?所谓的传承,首先是继承,能否流传下去,看后人对作品的评价,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创新后才能流传,这才叫作真正的传承。”

他对《乡愁》系列寄予厚望,“作品能够流传下去,也不枉我半个世纪的努力。”

摄影:周小树

来源:相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部分素材来源于被采访者)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华为云&华为终端云创新峰会:华为阅读再迎三个内容伙伴,携手繁荣阅读行业生态 [ 2024/3/28 ]
  弘扬清廉家风 厚植廉洁文化 [ 2024/3/28 ]
  艺术美育的时代价值与主体建构 [ 2024/3/28 ]
  博物馆成为公众教育大课堂 [ 2024/3/28 ]
  首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 2024/3/28 ]
  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向国家文物局捐赠文物艺术品 [ 2024/3/28 ]
新闻资讯       
头条报道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最新资讯        
华为云&华为终端云创新峰会:华为阅...
弘扬清廉家风 厚植廉洁文化
艺术美育的时代价值与主体建构
博物馆成为公众教育大课堂
首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向国家文...
着力打造“最宠游客的城市” 重庆积...
“巴蜀新视界” 第七届“记忆中的年...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4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